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高校办有法学专业?一直没有明确的官方数字。有报道说,全国近七百所高校办有法学专业,也有资料显示,加上军校、党校、二级学院、电大的法学专业估计有九百多所。 短短30年的时间,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已经由曾经的全国几十所到七百多所再到九百多所,大跃进式的发展规模,法学专业就业率连续几年排名倒数的现实,让法学界、教育界无不为之担忧。中国法学教育如何冲出瓶颈?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
“制定国家统一的法学专业建设标准,联合起来开展中国法学教育规范化方面的协同创新,从而提出卓越法律人才指导标准。”这也许就是传统的五所老政法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掌门人”,于2010年齐聚上海成立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的初衷。
推进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月12日,“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三届高峰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如期举行。瓢泼大雨丝毫没有影响与会嘉宾的好兴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也在经历了由武汉至重庆,因大雨无法降落,又辗转经成都再到重庆的周折后,才赶到了会议现场,及时参加了五大政法高校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的会签仪式。
“推进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就这一主题,五大政法名校掌门人在第三届高峰论坛上达成基本共识。
其中,“共同协商推出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文本”是此项合作的核心工作,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校长介绍说。
作为“立格联盟”的发起者、参与者,大家的共同愿望是:通过这一平台,有效地实现中国优质法学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充分发挥“立格联盟”在促进中国法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付子堂校长告诉记者,“推进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正是全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的一种努力,但这种努力应当是在协商、带动、共识、互动的基础上完成,并非强者的逻辑。”
付子堂校长建议,可以从“立格联盟”内部开始启动关于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合作,将“推进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的合作行动定位为“议定书”,该“议定书”作为一份协商性、研讨性文件,将为联盟各方在推进法学专业标准化建设领域的协同合作提供一个意向性的合作基础和合作共识。
中国政法大学石亚军书记认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协同创新发展,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预示着我们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吹响了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搞协同创新,千万不能抛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最终的落脚点必须落实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来。项目做得再漂亮,创新搞得再好,如果大学教育质量还是一团糟,也是白搭。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认为,“2011计划”的关键词就是“协同创新”,但协同创新不要理解为只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协同创新,其最核心的还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协同创新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需要多个部门、多种人员、多样资源的共同努力。”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指出,当前,根据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而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每一所法学院校所面临的课题,特别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法学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动力和资源。
何勤华校长说,高校的协同创新是一个以高校为主体,多方参与并逐渐达成共识、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的“化学”过程,如果实施得力合理,将产生1+1>2的“化学反应”,推进我国法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西北政法大学贾宇校长表示,高等政法院校要把协同创新的战略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各个方面,通过大协同、大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在实践中找到符合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推动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汉东校长说,“2011计划”的提出,对法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协同创新,既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应实之需,也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
2011计划的实施,高等院校将面临再一次的大洗牌。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是2011计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url=]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