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合国专家称中国文化遗产地表演文化令人担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4:4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新网贵阳7月26日电 “我们走进中国西南的任何一个民族景点,迎接我们的都是长桌饭和歌舞表演。”这是参加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杜晓帆对于传统的“民族游”的第一感受。杜晓帆告诉记者,这类“民族游”还有一个专业代名词——“表演文化”,目前中国的各类文化遗产地和民族景区普遍存在着“表演文化”的现象,令人担忧。
“就拿一些住在福建土楼里的村民来说,他们现在全部都变成了演员,游客才是他们生活的主体。”杜晓帆告诉记者,居住在供游客游览的福建土楼里面的村民,连空调都不能装,因为那样对于游客来说就“不自然”了。“更有趣的是,他们住在里面,却连鸡鸭都不能养,因为有游客因为踩到鸡屎而投诉过。”杜晓帆说。
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论坛上,不少专家表示,中国式的“表演文化”当前侵蚀着大多数的中国文化遗产景点。“当下,由于旅游的入侵,很多当地人的本来生活的文化,变成了表演形式。”杜晓帆认为这类“表演式文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锋对由此类“表演文化”而引发的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问题,更为担忧。“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就是它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完整地知道、理解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你才知道怎么样去保护它、去深化它。”韩锋说。
怎样去掉这些中国式“表演文化”,还原文化的本质?杜晓帆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这些文化的主体——即文化的承载人意识到他们本身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感兴趣的、想保护的,并不是某一种舞蹈、某一种歌曲、或者是某一种美酒,最让我们想要保护的,是文化遗产的承载者本身,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杜晓帆说,只有这些文化遗产的承载者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摒弃他们已经习惯的“表演模式”,从而去掉这类中国式的“表演文化”,还原文化最本真的面貌。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地的被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就拿贵州侗族来说,也许很多年以后,他们的民居改变了、服装改变了,但是只要他们的鼓楼不变就没有问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俭说,因为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对于侗族人意义重大,代表着他们的民族精神、甚至民族自信。
与会专家在论坛上传达出了这样的观念:“表演文化”只是一时的,每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当前的“表演形式”很快就会被新的“表演形式”所代替。对于文化遗产的主体来说,只有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地将各类文化及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重庆律师热线:15902340199 -QQ:896895738    

GMT+8, 2024-12-22 16:45 , Processed in 0.1295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3 Comsenz Inc & vp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