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将公开公车保有量饮水安保将进政府考核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昨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201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11年中央决算审查结果的报告,听取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等。
□决算报告
“三公经费”要细化公开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作201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据介绍,2011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与2010年相比,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减少1亿多元。
根据报告,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9.77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公务接待费14.72亿元。
2010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
经汇总,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在谈到下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时,谢旭人表示,还将统筹协调、深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其中,要求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并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与此同时,省级政府要在两年内公开“三公经费”。此外,还将积极推进地方财政预决算、基层财政专项支出等公开工作。
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
谢旭人在作报告时表示,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收入51327.3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9%,比2010年(下同)增长20.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52827.32亿元。
与之相对,中央公共财政支出56435.3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8%,增长16.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514.11亿元,完成预算的96.9%,增长3.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9921.21亿元(相应形成地方财政收支),完成预算的107%,增长23.4%。加上用于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892亿元,支出总量为59327.32亿元。
谢旭人解释称,与向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报告的预算执行数相比,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增加21.17亿元,主要是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
据谢旭人介绍,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6500亿元,比预算减少500亿元。2011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72044.51亿元,控制在年末国债余额限额77708.35亿元以内。
财政民生支出增长三成
谢旭人表示,经过汇总,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11659.31亿元(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支出,下同),增长30.7%。
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合计13944.32亿元。此外,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经地方统筹安排后也大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与此同时,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10497.7亿元,增长22.4%。
■重点举措
严控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在谈到下一步如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时,谢旭人表示,我国将着力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积极防范财政风险。
对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谢旭人指出,将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落实偿债责任。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
谢旭人表示,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把地方政府债务收支逐步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今年试点预算绩效评价
谢旭人表示,要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其中,他明确称将扩大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范围,2012年原则上所有中央部门和省、市、县都要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而进行绩效评价的重点则是民生项目和具有较大经济社会影响的重大项目。
同时,谢旭人表示,要逐步扩大上级对下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试点。此外,还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研究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有机结合的机制,逐步实行绩效问责和评价结果公开,促进部门改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饮用水安全
城市供水水质不达标突出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昨天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情况。
杜鹰表示,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存在水源地水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供水能力不足、供水水质不达标问题突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亟须完善等问题。
杜鹰介绍,全国95%以上的公共供水厂是在饮用水卫生新标准颁布之前建设的,这些水厂的水源水质和处理工艺均难以保障出水达到新标准要求;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超标,年漏损水量达60亿立方米,同时造成水质在输送过程下降;以屋顶水箱和地下水池为主的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部分设施不能及时清洗消毒,导致水质合格率降低。
饮水安保将进政府考核
杜鹰表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要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严格实行问责制。“十二五”时期将建立和完善符合基本公共服务特征的城镇供水水价形成和调整机制,加强成本监审,积极推行水价调整成本公开制度,对水价不到位问题,地方人民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补贴,确保供水行业可持续发展。
杜鹰表示,地方人民政府是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的责任主体,要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目标和措施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严格实行问责制。
同时,杜鹰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城乡供水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建立定期不定期会商制度,针对当前存在的影响饮用水安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孙乾本报制图何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