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阿拉伯之春使民众付出巨大代价
“阿拉伯之春”使民众付出巨大代价当前,叙利亚危机似乎陷入僵局。几天前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呼吁叙利亚成立“过渡管理机构”,但该建议先后被叙反对派和政府方面拒绝。叙利亚的问题似乎只能靠武力解决,谁的拳头硬,谁能挺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大象打架,草地遭殃”,普通民众是乱局的最大牺牲品。自动荡以来,流血冲突已造成叙上万人死亡,大量平民沦为难民。联合国机构统计,目前在册叙利亚难民人数将近10万,实际人数可能远高于此。
叙利亚的政治变革如同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其转型成本远远大于收益。这种情况并非叙利亚独有。在也门、利比亚等国,由于权力更替“枪杆子说了算”,这些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充满动荡和磨难。
有媒体对这场“阿拉伯之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认为,阿拉伯民众并未因此使其生活得到切实改善,而为这种“自由”付出的真正代价则是无法估量的。这些成本包括人员死亡、经济损失和人道主义危机等。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当地特殊的社会政治结构。许多阿拉伯国家部族意识十分强烈,不少阿拉伯人形成了一种“同心圆式”的政治认同理念:其忠诚对象总是沿着“家庭—部族—部落联盟—国家”的方向依次外扩,越往外忠诚度越差,感情越淡漠。
这种宗派主义、部族主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一方面容易导致家族政治、任人唯亲和裙带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当权者对其他部族、教派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在镇压其他部族、教派反抗时毫不留情。
在这些人的思维中,“赢者全得,输者全失”,当权者一旦放弃权力,可能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因此争斗双方绝少出现相互妥协或政治双赢局面。
正是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使看似正常的政治抗议和权力更替,在这些国家会迅速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暴力镇压冲突。也门的萨利赫、利比亚的卡扎菲、叙利亚的巴沙尔等领导人,宁愿拼得鱼死网破也不肯放弃权力,就是担心一旦失去权力将被“秋后算账”。这种“零和博弈”,使许多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进程艰难,代价巨大,更使其他阿拉伯国家对政治转型望而却步,踟躅不前。
在某种程度上,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的困境在第三世界国家带有某种共性特征。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辩证地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一方面,当前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的混乱无序,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充分表明,稳定与改革本质上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起码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再美好的改革蓝图也是一张废纸。就此而言,“稳定压倒一切”确实是金玉良言。
但另一方面,稳定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得以维护。古语说,“户枢不蠧,流水不腐”。一个国家要保持强盛,一个政权要保持政治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内外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多数民众的权益。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