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压媒体 卫生部建记者“黑名单”真相到底为何?
卫生部拟对极个别误导公众媒体记者建黑名单? 昨日,中国网等媒体报道: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表示,为了打击或遏制极个别媒体污染传播环境,将建立媒体黑名单制度。这一消息经网络广泛转载后,有网友质疑此举是要打压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认为卫生部最应该做的是,针对有毒食品、添加剂、制假造假等建立黑名单制度,而不是媒体。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说,并非卫生部要建黑名单,而是卫生部直属的事业单位新闻宣传中心一直在做健康类舆情监测,“这不是新事儿,敏感的是黑名单三个字”。
http://news.9ask.cn/images/Article/zbtj/2011/06/27/3138EB8AA01CD78492F79D0699DB4E5B.jpg
重大误导将上黑名单
前日举行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有关建立媒体黑名单的发言引来关注。
据悉,该中心主要任务是向卫生部提出有关健康教育和新闻宣传方面的建议。
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在“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分论坛上发言,他说:“为了打击或者遏制极个别媒体有意污染环境、误导信息,我们要加强检索,建立黑名单制度。比如说一个影响很大的误导公众的信息,通过检索就可以发现这个信息最早是由哪个媒体传播的。将来我们会建立黑名单制度,并会将这个情况向新闻媒体的有关部门反映。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也将建立黑名单制度。”
是内部的黑名单
认定要看“有意无意”
昨日,毛群安回应说,新闻宣传中心一直在开展与健康有关的舆情监测,“我也不是第一次提‘黑名单’。”
毛群安说,这个名单一是提醒我们卫生系统内部的人,另外也会把这个情况向主管部门反映。
对于认定标准是什么的问题,毛群安说,比如一篇报道,我们要看是有意无意,失误发生在什么环节,“很多媒体报道有偏向,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没有看清楚、没有听清楚,但我们发现有极个别的媒体是有意的。”
对于什么是重大误导的问题,在昨日的采访中,毛群安并未直接举例,记者干脆给他念出了“卫生部拟对极个别误导公众媒体记者建黑名单”这一则新闻标题,让他判断。
“是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说,我们负责舆情监测。“你看这都不知道是谁弄的。”
不过他说:“这个标题还不算是严重误导。”
【各方反应】
此言一出,立即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并引发热议。截至昨日19时,某网站就有超过17万条评论回复该新闻,微博转发也是数以万计。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国内几个较为知名的门户网站的新闻跟评和微博评论累计达数十万条。多数网友对卫生部的这个“黑名单”感到不解和失望,质疑卫生部不但做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而想要打压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
被“黑”记者,一年多以前,因为在卫生部的内部会议上得到一条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独家消息,成其(化名)对此作了报道,后来卫生部澄清称该报道为假新闻,成其自此也被卫生部封杀。昨日,她对记者表示:“媒体有报道自由,卫生部的职责中没有建黑名单封杀媒体这项。”
资深新闻评论人、一虎一席谈创建者李学鹏建议,应当搞两个黑名单,对于因疏忽而导致食品安全危害的官员,也进入黑名单,永不录用。
【网友围观】
@草原牧歌C:不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只想着堵住嘴捂住别人的眼睛,愚蠢!
@a_line_sky:卫生部门还管起新闻总署的事情了,权力真大。
@Hao不好:下一步就是未经卫生部许可,不准报道食品安全问题!
@凤凰周周:全国那么多黑工厂,卫生部不建立黑名单,对建立记者的黑名单倒是上心得很!
【质疑】
疑:有毒食品不能报道了吗?
一位广州的匿名网友发出疑问:“毛群安,你的意思是有毒食品不能报道了,是吗?”
有网友表示,历次重大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媒体先曝光,政府才介入。如果建立“黑名单”,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有可能被掩盖。
疑:卫生部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卫生部对记者建黑名单?它有这个权限?”珠海一名匿名网友质疑说,卫生部对媒体记者建“黑名单”没有法律依据。
网友“跟班”则说:“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怕报错,就怕不报。”与“跟班”声音类似的一些网友呼吁,卫生部应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疑:怎么不见有毒食品“黑名单”?
有网友表示,如果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建立黑名单,第一个被拉进黑名单的应该是卫生部。
一名黑龙江网友说,卫生部该建立的不是针对媒体和记者的黑名单,而是针对食品添加剂、有毒食品、不合格食品、制假造假的黑名单。
【新闻回顾】
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在首都大酒店举行,与会者共同讨论目前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新闻热点问题,人民网进行全程直播。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毛群安主任说,如何做食品安全包括食品添加剂科学传播和大众传播,我想提出倡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向卫生部提出有关健康教育和新闻宣传的方面的建议和见解,同时组织一些重大的宣传和健康传播的活动,有责任协助新闻机构来加强大众传媒的沟通。
目前正在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就是希望组织更多健康媒体,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的信息,要加强传播的监控,如果哪一个很大的误导公众的信息,我们把这个情况要向新闻媒体宣传,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我们也将建立黑名单。
毛群安说,我们希望借助食品安全宣传周,借助公众目前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非常关注这样一个背景,加强我们的科学传播,加强媒体传播的影响。我们愿意帮助媒体发挥这样的作用,但是我要提醒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要注意,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由于我们的疏忽,由于我们不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给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我们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热点透视】
卫生部官员凭什么建媒体黑名单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日前在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座谈会上表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目前正在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就是希望组织更多健康媒体,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的信息,要加强传播的监控,如果哪一个很大的误导公众的信息,我们把这个情况要向新闻媒体宣传,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我们也将建立黑名单。
毛群安的言论让人吃惊。首先,他在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用了一个非常意识形态化的词汇,即“有意误导人民”。先是“打击”,继之以“监控”和“建立黑名单”,这让人不寒而栗。这番言论如果是出自三、四十年前不足为奇,彼时,泛意识形态化的词汇比皆是,动辄以“革命”和“人民”的名义说事,扣帽子和打棍子,可谓人人举旗挥戈,个个义正词严。可是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作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的主任,毛氏的这番言论难免让人大跌眼镜。
点击卫生部官方网站,发现在中央政府给该部门所规定的17项主要职能当中,没有赋予其对舆论进行“监控”的职能,涉及舆论的,也只是要求其发布有关医疗卫生和食品安全信息。如主要职能第三条中的“统一发布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第七条中的“发布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第八条中的“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等。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卫生部影响公众舆论的最合适的手段,就是及时发布和披露相关权威信息。
对媒体建立黑名单之说有以下几方面问题有待澄清:一、对媒体进行事前设置限制条件是否将损害舆论环境?即,媒体如果报道不准确、或者让某些部门或官员难堪了,是否会被认定为“有意误导人民”?事实上,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记者的个人素质、媒体的管理水平等因素,媒体误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什么样的报道属于“有意误导人民”?二、即使有“有意误导人民”的极个别媒体或媒体记者存在,其危害应该是非常可怕的,仅靠卫生管理部门将其纳入黑名单的形式对其进行限制是否够力?三、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媒体如果对公众进行了不准确或者错误的报道,作为权威机构可以及时澄清事实或采取严厉批评的形式及时纠正,对由于因误报造成重大社会损失的,应该追究媒体及记者的法律责任,而不能在主观上对其进行动机推导,认定其“有意误导”。只能以结果为依据,不能以动机为理由。有意无意,谁来认定?四、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是否有权建立媒体黑名单?
笔者担心,如果黑名单成为卫生部对待媒体的一种制度而被各政府机构广为效仿,中国的媒体将寸步难行,记者将无所作为。
建立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离不开宽松的舆论环境。事实证明,在足球打黑、食品安全监督、反腐倡廉等方面,舆论发挥了重大作用。进一步放宽舆论环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众望所归,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希望有关方面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媒体有可能出现的错误,以更包容的心态对待舆论批评,但愿黑名单之说只是个别官员一时的口误,而不会成为政府部门最后的行为选择。
【热点时评】
有一种姿态比建“黑名单”更优雅
对媒体记者建黑名单,这样的举措肯定会将卫生部置于舆论漩涡中,使之成为民众的炮轰对象。冷静一些看,“黑名单”是有前提的,即“误导公众传播错误信息”。至于某些媒体为何会“传播错误的食品安全信息误导公众”,在卫生部官员的认识里,“大多数问题出在了沟通不充分,并非有意传播错误知识,但有个别媒体就是有意的,就是为了新闻性。这和当前整个媒体环境有关系。”
先不论卫生部官员的分析是否准确,可以肯定的是,媒体在食品安全的报道方面确实存在误导过公众的事件。远的如2007年3月媒体报道的“毒香蕉”事件。当时,媒体使用了“蕉癌”、“灭绝”和“致命”等词语,给民众带来恐慌,南方各地的香蕉纷纷滞销,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多万元。而事实上,所谓“毒香蕉”只是一种由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学界称之为“巴拿马病”,香蕉“巴拿马病”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报道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近的例子如最近的“毒菊花”事件,有媒体报道称“每年200吨毒菊花入市”,这后来被证明夸大了事实,而且被硫磺熏过的菊花多是用来泡脚,而并非如报道中所称的泡茶。
食品安全不仅事关民众切身健康,而且关乎产品市场走向,所以媒体在报道时必须科学客观,必须把握好分寸,尽量避免出现“误导公众”的情况发生。但卫生部“拟对个别误导公众的媒体记者建黑名单”的做法,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媒体不仅仅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承担者,更应该是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者、批评者,媒体不是监管部门的“卫道士”,而是民众食品安全健康的“看门狗”。尽管有媒体由于各种原因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存在某些误导公众的情形,但误导公众的“诱因”,是因为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出了问题。政府管理工作出了问题,却抓住媒体的失实报道不放,甚至还要建“黑名单”,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建黑名单,还很容易激起民间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对立情绪,无助于打造“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在食品卫生安全报道方面,如果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够准确,卫生部等政府部门出来辟谣澄清就好。现在的问题是,鉴于一定程度上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卫生部等监管部门的辟谣信息反而常常不容易被民众采信。民众若是能坚定地相信政府监管部门的辟谣,那些不实报道哪里还有市场呢?何况,卫生部官员也承认,误导公众的信息出现,也与卫生部和媒体沟通不够大有关系。
既然如此,卫生部就应该明白,打造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一方面要努力锤炼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媒体沟通,及时披露真实信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才能真为民众健康利益保驾护航。良性互动,总比“建黑名单”这样的对抗姿态优雅且有效得多。
页:
[1]